查看原文
其他

中制智库新望博士详解“专精特新”企业:不可错过的万字长文

链接企业与园区的 园区荟 2022-07-07



近日,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完成公示,全国已有4762家中小企业上榜。对于金融业而言,如何落实中央精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能力,更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编辑部王蕾采访了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 


以下是对话的精简部分——


“卡脖子”难题如何求解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新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说中国已是制造大国,是说规模世界第一。我们说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是因为制造业发展以质量、结构、可持续来衡量,还与强国有较大差距。


我们什么都能造,而且产量很大,但质量不高,合格率、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品质、品牌还须提高,这些指标大约是美德日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尤其是零部件,国内整装厂宁愿花五倍价格也要进口零部件;在制造业产品结构上,我们还存在原创产品少、高端产品少的劣势,尤其是出口产品中,主要是普通制造、传统制造,专利产品少、研发投入少,可持续发展后劲有待提高。我们在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芯片、农业机械等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依然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传感器、实验精密设备、高压柱塞泵、高端电容电阻、高端轴承钢、精密抛光等专业制造领域仍被国外垄断,而且,这些都不是靠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可以都靠规模化或举国体制来解决的,而更多需要在量大面广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脱颖而出的“专精特新”企业中诞生。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政策是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延续和深化,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调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是对大企业、大平台、大财团和托拉斯崇拜的一次告别,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策略一次大的反思和调整。大而不倒、赢者通吃、流量为王的“游戏规则”正在得到矫正;一个大的行业或地区,过度依赖一两个大企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得到遏制。


中小企业强,则中国经济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四个省份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这四个省的共同特点是一大批中小制造业企业成为经济基本盘。尤其浙江和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达,财富分配呈现出均富特征,中等收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



其实,这两年在议论的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就是南北方县域经济差距大,而县域经济的主角是中小民营企业,是中小民营企业基础上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南北差距,本质上就是中小企业发育好不好、民营经济发展好不好的差距。习总书记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事出必然,顺理成章。


过去有人说,国家间的竞争是跨国公司的竞争。现在我们可以修正一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也就是说,既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即跨国公司,但其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来把守、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由同类或关联的中小企业扎堆而成的企业群落,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大小、强弱,将是未来地区竞争和国家竞争的秘密武器。这就是中小企业凝聚起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奉行的是引进、消化、模仿的技术跟随战略,即所谓后发优势。但现在,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逆转性变化。


其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让模仿和引进了,在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上采取小院高墙的隔绝策略,意图精准脱钩,从贸易战延伸到技术战和产业链战。以芯片为例,美国半导体联盟赤裸裸对中国卡脖子,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各个行业,造成中国经济循环不畅;


其二,疫后各国都开始追求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要素价格问题和生产成本问题成为次要的考量,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成为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经济安全问题,全球产业链开始收缩;


其三,中国在某些制造领域与西方已在同一起跑线,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说,大家都到了无人区,你不能参考我,我也没法参考你,都要靠自己摸索了。未来,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须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吸收为辅。必须要有一批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


中国制造经历近40年快速而粗放的发展,目前正出现一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集成制造转向基础制造。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最终产品的制造实则是组装。至于是进口配件组装还是国产配件组装,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汽车、手机、飞机莫不如此。集成思维最为典型的是汽车。进口整车高税,但零配件免税;新能源整车有补贴,零配件无补贴。直到去年上海引进特斯拉,才注意到零配件的国产率问题。


集成思维造成了装配虚胖,零配件太瘦,整个制造业没油水。从原料到制成品,我们缺中场技术,缺中间制造。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是先分工协作制造零部件,最后再发展集成组装。我们是倒过来,先有集成组装,现在再回过来发展细分领域的零配件制造,补上零部件制造的基础课。



“十四五”规划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就是有补课的意思。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是什么?是六个“基”,即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芯片、共性技术基础。这些既要靠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更要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补短板是应急,锻长板才是长远之策


国家和地方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定义,都有一些共同性规定和内涵。如专业化主要是产品在分析市场的有较高占有率;精细化主要是拥有一定专利和知识产权收益,研发投入比重高;特色化的指独门绝技,以及商标知名度;新颖化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四个指标: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从目前评比的情况看,各地报送企业积极踊跃,最终遴选时,市场占有率可以放宽,但细分行业专注度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将占优势。


目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呈现连续性、梯度性。既有各地培育的一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亦有各级政府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在工信部体系,有三个序列,一是中小企业局主导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序列,二是产业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导的单项冠军序列,三是科技司主导的新兴产业领航企业序列,这个块头稍大一些。各地评选培育的独角兽、瞪羚,类似于新兴产业领航企业,只是体量较小。


目前,全国共有11.30万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3.70万家省级“专精特”中小企业、49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的有727家)、596家单项冠军企业。


“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形成“百十万千”专精特新企业群体,通过“双创”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1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在资金保障上,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在“十四五”时期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约100亿元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与工业强基有关的,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六个基;二是与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所谓十大领域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三是与“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相关的,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芯片、传感器等。



以往,东南沿海制造业的出口加工和组装集成,被长期压制在全球价值链底端,难以实现创新发展。未来,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多了,不仅可以大大优化内需产业链、供应链,而且可以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不仅可以强链、铸链,促进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且对于逐步形成基于内需的国内价值链、对于国内产业链逐步融入全球创新链,将创造更多机会,赢得更大主动权。


从长远看,一个经济体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短板都补完,除非是自绝于全球分工贸易体系。补短板是应急,锻长板才是长远之策。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累,必将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长板、产品长板。到那时,别人卡你的脖子,你就可以攻他的软肋,戳他的眼睛。


德日发展路径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启示


因为不直接面向消费市场,许多细分领域甚至不为人所知,中间产品居多, ToB居多,不需要做广告,因此,西蒙对那些不知名却又占据本行业头部地位的企业,称为“隐形冠军”。


西蒙对隐形冠军企业另一个定义是“利基企业”。什么是利基企业?就是有行业内定价权,可以决定本行业的平均利润。按照西蒙的口径,德国是世界级隐形冠军企业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一半左右。德国经济总量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外贸出口额却与美国旗鼓相当。秘密就在于,德国有一大批竞争力极强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制造和出口贸易的中坚和脊梁。


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成长,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经验。主要是五条。一是突出企业主业,制定长远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学校+工厂)输送有效的专业人才、领军人才;三是标准先行,追求品质,倡导极端制造、高强度研发;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群式发展;五是重视技术组织。以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和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四大机构为代表,这些“四不像”机构打通中场技术和中间制造,是科研与市场的纽带,有力的催生了中小企业商业化成熟工艺和产品。


“专精特新”企业的寿命一般较长,但也有其生命周期。专精特新企业要密切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技术变革,关注跨界创新和技术替代,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带来整个行业的消失。


德国、日本、美国,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都有专门国家级的中小企业促进机构,有的是正部级,或至少副部。中国台湾的中小企业局和各地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已连续举办30年的台湾磐石奖专门奖励有贡献有特色的中小企业,效果很好。


我国大陆地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比较分散,一度处于“九龙治水”状态。小微企业归口市场监管总局,县以下中小企业归口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局,一般中小企业归口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曾有专家建议成立一个副部级的中小企业局,统管中小企业发展,但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工信部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干了一件好事,也干了一件大事,牵住了发展中小企业的“牛鼻子”,非常及时,意义十分重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春天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回事,有时也叫民营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没有“专精特新”国有企业和“专精特新”大型企业的说法。


这是为什么?因为“专精特新”企业都高度专业化,不追求规模化,“专精特新”企业依赖于“独门绝技”和技术发明,依赖于个人创造力。由于国有企业很难为这种依托于个体的创新要素定价,而高级人力资本要求产权明晰,回报明确,因此中小民营企业更适合“专精特新”要素的配置。


2020年的疫情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冲击非常严重。一大批的中小企业消失了,网上有各种统计数据,虽然口径不一,但可以参考。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流通行业、餐饮、旅游、电影、会展等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中一般包含有50%以上的制造业,因此中小制造企业也受到间接影响,尤其是交通中断,运输成本猛涨,国外疫情蔓延造成产业链断裂,需求萎缩,轻纺、家具等等一般制造业普遍减产、亏损,国内除防疫物资之外的外向型中小微制造企业普遍出现困难。


当前,疫情仍在持续当中,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六保”“六稳”仍然是首要的经济工作。稳就业、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预期是重中之重。目前情况下,我们反对一些大资本趁机抄底、落井下石,而应该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可以料定,对于处在困难中的民营企业,缺乏信任和机制不能打通的混改,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入世十年,从2001到2011,是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但现在,规则正在重构,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化新规则正在酝酿当中,WTO的红利已经见顶,美欧等西方国家对华遏制,高科技和先进制造精准脱钩,全球化会不会变成两套规则的半球化,仍有待观察。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一方面,对冲逆全球化,内循环为主是一个必然选择。但另一方面,中国内需市场开始发力,借助于电商和新基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快速形成,在继中国制造、中国基建、中国高铁之后,一张新名片正在被搽亮,这就是“中国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春天。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将主要靠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中国的中产阶层在壮大,接近4亿人,甚至超过美国人口。从商品零售额来看,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85后”从事新兴产业的就业人群和近两年退休的老年人群,是中国市场的消费新势力,他们追求生活品质,也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消费升级将传导到制造业,推动制造升级。传统制造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成为必然选择。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强调中小企业作用的时候,呼吁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众制造,现在还需要从大众制造转向精英制造。


“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痛点如何解决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信用定价难。金融支持更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瘸腿。这与中国金融制度最初的设计有关,一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比重独大,二是为大企业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发展专精特新企业,迫切需要一揽子体系化的创新性政策和制度设计。


硅谷探索出了对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以风险投资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值得借鉴。风投公司往往是和合伙企业结合,是有限合伙,只拿钱的叫LP,合伙企业内部的人,是GP,叫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既要承担无限责任,还要承担连带责任。这些早期的GP,也拿不出很多钱,为了吸引和稳定团队,可以拿一个期权,上市以后可以兑现。当然还有可转债、技术股权化或人力资本股权化等等形式。



国内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基本条件,主板市场、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的已经有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借助于科创板,一些企业已经由小变大,由小变强,成为行业翘楚或头部企业。


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价值也开始给予充分认可,硬科技、小巨人类的上市企业呈现出高成长性、高吸引力;债券市场通过采取增信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更多中长期融资,也有不少成功范例;银行与创投机构合作,投贷联动,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正在不断拓宽。


随着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政策的出台,我们看到媒体出现了各地为专精特新密织资金保障网的报道,各地金融机构尤其银行,开始分层次、分批次、多元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所谓贷款难、贷款贵,就是融资主渠道不畅,其核心问题是担保。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能力,必须建设全国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当然企业也要按银行要求,管理规范、技术扎实、财务数据真实。


一方面是提高信用贷款的占比,降低对担保和抵押物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首贷率发展保理业务和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要基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际和需要,开辟新业务、新平台、新产品,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金融类服务机构更有优势。新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构建科技平台,打通信息链、信用链、资金链,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成交并共同发展。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衡量、评价和培育国内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从产品角度。强调产品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耕细分市场,性价比高,有独创,难模仿;二是从市场角度。是指产品市场占有率或首位度具有较大优势,在所处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有行业标准制定权和定价话语权;三是企业角度。敢于从无到有,潜心若干年做出一个市场。企业的持久性强,传承性好,对多元发展持谨慎态度;四是企业家角度。是指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具有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特质的企业家,偏执,苛刻,有足够战略定力与意志力。以上四点,我们简称“四个专”,即:专用、专业、专注、专家。


“专精特新”扫盲


1、 “专精特新”的政策内涵


“专精特新”的背后是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及定位的变化。2010 年之前,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在于稳定就业和民生,并在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支持小微企业。

2011年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中国进入三期‛叠加状态,结构性问题显现;部分具有高度规模效应的传统工业领域出现过多的中小企业和大量重复建设,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难以为继;政策转向刺激民营企业活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2011 年 9月,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3 年 7 月,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和工作部署。

2016 年 6 月,工信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要围绕《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培育一大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标志着高层更多地希望由中小企业在部分细分关键领域内实现“补短板锻长板”。

专精特新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即专业化,产品或服务专注于细分市场、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精”即精细化,产品质量的精良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特色化,产品或服务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研制生产。“新”即新颖化,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底蕴是科技实力。刘鹤副总理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企业家应当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从而有望为国家解决一批制造业细分领域内的“卡脖子”难题。

“专精特新”强调大小协同发展,而非简单的竞争与替代关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具备的针对单项细分领域进行长期攻坚、技术创新的特点,鼓励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专精特新”政策强调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短板领域供给,有助于对我国产业链中细分领域的短板进行技术突破和填补,不断完善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2、“小巨人”评定规则


2018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从基本条件、重点领域、专项条件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做出严格要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细分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小巨人”企业先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评定,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后才能进一步上报工信部。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选和结果公示。从申报条件上看,第三批评选要求有所放宽,删除了“主持或者参与制订相关业务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并对“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根据企业规模分档设定条件;旨在扩大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支持的覆盖面,惠及更多中小企业。从评定结果上看,19 年-21 年三批次共计评选超 4900 家企业,涵盖制造业中各个关键细分领域。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


在“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安排 100 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 1000 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除了一次性补贴外,多部门、各地市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从融资服务、资源整合、融通创新、财税支持等方面力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除了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进行的评定之外,我国还建立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企业评价体系,包括“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等。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评定体系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批共计4762家公司中,296家已在A股上市,其中有128家在上交所上市,另168家在深交所上市。按照公司属性(控制权归属)划分,民营公司占绝对优势地位,共计258家,占比超过87%,即大约10家中有9家属于民企;地方国有公司10家,公众公司10家,央企8家,外资公司7家,其他3家。


行业分类上,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覆盖18个一级行业。其中,传统制造业中的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最多,共有76家,化工行业48家,医药生物行业34家、电子行业28家、电气设备行业22家。这五大类行业共计有208家公司上榜,占比超过七成。


其他行业上榜数量超过两位数的还有:计算机(17家)、汽车(16家),国防军工(15家)、有色金属(14家)。此外,公用事业(7家)、通信(7家)、家用电器(4家)、轻工制造(3家)、建筑装饰(1家)、建筑材料(1家),农林牧渔(1家)、综合(1家)、钢铁(1家)。

按照注册地划分,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覆盖全国27个省市区。其中江苏有56家公司上榜,高居榜首。广东以39家紧随其后,上海和浙江分别有26家、25家,分列第三和第四,这四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共计146家公司入选,占比49%,将近一半。

以城市维度看,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深圳、北京,上榜公司数量排在前三,这并不奇怪。苏州以15家上榜公司排在第四,力压一线城市广州,还超过成都、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虽然在意料之外,其实是情理之中。

A股上市公司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值主要分布于 50-150 亿的中小市值区间;普遍来看,此类“小巨人”、隐形冠军、细分行业小龙头公司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1) 目标市场规模不大,往往处于某些利基市场上。

2) 核心业务相对单一,产品多样性有限。

3) toB 端收入占比高,处于价值链后端。


虽然小巨人们的目标市场规模不大,但往往是“卡脖子”重灾区。“小巨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不大但对于供应链却十分重要,往往处于某些利基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进入成本,大型企业受限于成本和管理效率而不愿进入,相关产业支持相对缺乏。而正是由于上述特征,此类领域往往也是我国“卡脖子”问题的重灾区。

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要求企业主导产品应符合 1)《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2)符合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及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产业;3)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

由此可见,诸多制造业细分行业国产化、高端化程度亟待提高,目标市场全球规模不大不代表国内“小巨人”企业成长空间有限,国产化率从 10%提升至 50%仍有高达五倍的市场空间,远未到担心成长空间的地步。

”小巨人”企业凭借技术或效率等优势在各自细分行业或领域中占据领导地位,在细分领域拥有高市占率。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要求企业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或全省前 3 位,第一、二批评选要求企业主持或者参与制订相关业务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从财务指标上看,“小巨人”上市公司近三年毛利率水平在 21.4%,高于全部 A 股的 19.3%和沪深 300 的 19.2%。

“小巨人”企业往往 toB 端收入占比高,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而较少触及终端市场,从而一段时间内难以被终端消费者察觉以及为行业外的投资者所挖掘。从近期的市场表现上看,部分中小盘个股一旦出现基本面和成长性的改善甚至反转,将迅速形成市场共识并持续快速上涨。当前市场对中小盘特别是中小成长股的价值挖掘仍不充分,未来有望出现价值重估,并与自身业绩增长形成戴维斯双击。

▲“小巨人”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整体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差异较大。2020年,有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圣湘生物达26.16亿元,甚至超过“药茅”片仔癀,后者净利润16.72亿元。恩捷股份以净利11.16亿元位列第三。

净利润超过亿元的,共计147家公司,大约占所有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一半。净利润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公司共计94家,但也有14家公司还在亏损中。2020年,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润率平均为15.01%,中位数为15.12%,两个参数非常接近。

共计有35家公司的销售净利率超过30%,其中12家超过40%,并有3家公司超过50%,即中简科技59.65%,圣湘生物54.94%,神工股份52.2%。销售净利率超过20%共计96家。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20年研发费用总额165.1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投入大约5600万元。分板块看,科创板上榜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约5100万元;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约5200万元;中小板公司平均研发费用近6900万元;主板公司平均研发费用超过6600万元。四大板块分出两大阵营,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费用接近,中小板向主板靠齐。

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的专精特新公司,去年平均研发/收入比例分别为6.44%、6.91%、4.77%、2.58%,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要明显大于中小板和主板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以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科技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收入比作为参照,2020年,华为研发费率为15.9%,阿里巴巴约为8%,腾讯约为8.1%,百度则高达18.2%。那么,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费率与华为、百度还有相当大距离,但和阿里巴巴、腾讯差距也没有那么大。

考察单个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有12家公司研发收入比例超过20%,有2家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拿去做研发,其中主要做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销售的天智航-U,研发投入比例为54.53%,高居第一;从事高端数控机床的科德数控,研发投入比例为54.08%。

研发费率超过10%的公司共有66家,且排在前31名的都是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研发费率超过10%的“双高”专精特新公司,共有12家,并有3家研发费用超过2亿元,即广和通、中海达和锐明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2.88亿元、2.15亿元、2.11亿元,研发费率分别为11.1%、13.2%、13.1%。

研发人员方面,2020年,全部A股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平均为17.64%,中位数为13.51%,专精特新公司的研发人员平均占比为22.11%,中位数为18.31%,要领先A股4.5、4.8个百分点。相对更高的研发投入,将使得专精特新公司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奠定更强的竞争能力。



关注 | 园区荟(ID:biaozhunpark

来源 |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智东西、新财富等

内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号)

商务合作 | 13911764828(牛先生)


往期文章推荐

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官方评价 | 美好生活服务商报告

关于华夏幸福的几点思考 | 2020年度国家级经开区成绩单

202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榜单 | 2020康养城市50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